【课题小结】《大班民间竞技类体育游戏的实践研究》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研究论文    【课题小结】《大班民间竞技类体育游戏的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

《大班民间竞技类体育游戏的实践研究》

   1.挖掘教育价值与内容

  我们把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融入到民间游戏中,既能让幼儿在体验中感受、学习这种民族精神品质,也能促进幼儿跳、平衡等下肢动作的发展。如在竹竿乐游戏中,将富有特点的音乐伴随游戏全过程,孩子们刚开始把竹竿搭成简单的井字形,2组男孩打竹竿,女孩们伴着音乐口里念着“分合-分分合”的节奏在竹竿里跳动,节奏慢而稳,2组女孩跟着节奏一个跟着一个跳,虽然也有失败卡脚的现象,但在一次次的探索下,竹竿就变成三个平行的井字形;搭成不同的形状,在孩子们的“探索—回应—支持—反思—调整”策略中间逐步完善,我们不再以卡脚与不卡脚,节奏对与不对作为评判标准,允许失败,让幼儿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自我建构与发展,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

   2.改良替代性材料

   孩子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材料的可变性是引发幼儿“一物多玩”的物质前提。我们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材料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创造。除此之外,废旧材料和半成品材料这些可变的材料也能扩大孩子们创造表现的空间。尤其在“我是小勇士”活动中,活动中需要提供“马”,我们起初只有木马,但木马不具有灵动性,无法进行动态游戏,于是我们准备了羊角球、软棒、跳绳等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代替“马”的游戏器械,基于实践论证、尊重孩子的原则,最终选择了“软棒”替代“马”。让幼儿自由探索代替的游戏器械, 
   3.调整游戏规则
   一是在“石头剪刀布”环节中,根据幼儿的动作与力量,调整幼儿参与人数;二是在幼儿熟悉游戏规则后,增加“手脚并用”的游戏玩法,逐渐加大保持游戏难度,使幼儿在发展弹跳与逻辑思维的同时,尝试建立、运用、打破、再建立、再运用中不断调整游戏规则,这既是他们社会发展的过程,更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践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学习在前,教师指导在后,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做到了教师对幼儿游戏发展的有效支撑,让游戏更有挑战性,激发幼儿参与兴趣。还有一些民间游戏规则与动作引导语是针对成人的,尤其是一些儿歌的创编幼儿难以理解。为此,我们对原有游戏规则、动作指示等进行了语言调整,自编易于理解、记忆的儿歌进行引导。

  幼儿园民间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很重要,民间游戏不是漫无目的的追、跑、跳、丢及攀爬,我们基于多元整合的逻辑思路,对民间游戏实行纵向延展与横向渗透,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创新游戏系统。在活动中,孩子们的身心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很多活动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它能增强幼儿的免疫力,并且促进其骨骼的生长发育从而增强体质。因此,在户外活动、区域活动、体育活动中,我们都应该关注民间游戏的指导,民间游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文化系统工程,作为幼儿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进行创新与传承,以此体现幼儿园的文化自觉性和担当精神,展示出新一代幼教人的人文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淬砺奋发,共同展望新的一百年。

2022年12月30日 12:08
浏览量:0
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