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养成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结题报告    《幼儿园养成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

2015年10月29日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幼儿园养成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践行养成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昆山开发区蓬朗幼儿园课题组   柳欢(执笔)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在幼儿园进行养成教育是改善社会现状的需要。

现在的幼儿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将来的思想品德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近一段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国民对此认识模糊,在幼儿教育上表现为:家长们千方百计地从幼儿期起就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舞蹈、珠心算等方面的能力,却忽视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对人没有礼貌,乘车不排队、上车抢座位,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餐桌上杯盘狼藉,公园里乱踏草地、乱摘花卉,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对幼儿文明礼貌养成教育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2.在幼儿园进行养成教育是改善独生子女现状的需要。

习惯培养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21世纪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养成教育的问题。在我国,独生子女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方面一般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优越的生活和家长的溺爱也使一些幼儿产生了不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可以造就一个人,一个坏的习惯能毁掉一个人。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多,存在的问题也多,如“霸道”、“懒惰”、“贪吃”、“脾气倔”、“做事拖拉”、“缺乏耐心”等。我们的养成教育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是有差距的,我们一些孩子的行为习惯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如不抓紧教育,会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孩子。

3.在农村幼儿园进行养成教育是提高幼儿素质的需要。

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农村的幼儿由于其父母自身素质或由于工作等原因,无暇顾及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或者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而祖辈们则认为: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其余一切则让孩子顺其自然,无所谓什么习惯培养。孩子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认识不到好的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好处。长此以往,孩子们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出现了许多陋习:卫生习惯差(早晚不刷牙、不剪指甲、饭前便后不洗手、不经常洗澡换衣服等);学习习惯欠缺(倾听习惯、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完成老师的任务方面表现都不尽如人意);礼貌习惯欠缺(遇到生人不会打招呼、不主动问候老师和小朋友、脏话粗话随口讲、与幼儿有冲突时,不能用语言沟通的往往就用武力解决);缺乏应有的思想品德和社会交际能力(缺少同情心和有爱心、与同伴协商、合作能力差……)

4.在幼儿园进行养成教育是改变家长观念的需要。

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最关心的依次是学习、健康和品德。大多数重智力开发、艺术熏陶、体能锻炼,轻习惯的养成。目前,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庭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儿童吃、穿方面关注较多,但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及行为习惯却忽略不见,甚至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如这样一批家长,在孩子被人抓伤后就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谁抓你,你就抓谁,抓得重一点,以后别人就不敢欺负你了”,要么就带着孩子与抓孩子的家长打架。完全忽视了自己的教育影响。

5.在幼儿园进行养成进行教育是幼儿园工作的的根本需要。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秀分子。”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 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健全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纲要》中对养成教育的要求:幼儿园基础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其实质就是学前教育不应当把重点放在学习书本知识上,而应当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养成教育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由于受幼儿年龄特点的局限,加上训练内容的广泛、细致,这种训练活动量大而多样,同时又不可能一次训练达到目的,因此这个教育过程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必须渗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学前期、学龄期,甚至更长岁月,直至终生。

养成教育是一个由“外化 ——内化——外化”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通过训练活动传递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内化”成自己接受的东西,然后 “外化”成为规范化、标准化的言行。

幼儿园养成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德育的任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在园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把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道德品质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途径:路径,指达到目的的渠道。

方法:办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案。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处事和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并促进身体健康的良好习惯。”

2.心理学理论

学前儿童正处于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良好行为习惯雏形建立形成的初期,而这一阶段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决定着一个人将来行为发展的方向,也奠定了一个人将来行为能力发展,同时也会影响成人后的社会化行为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行为协调能力与素质基础。社会心理学揭示了人们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养成教育着眼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吸收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探索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部机理。

3.学前教育学理论

学前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两个幼教法规文件,非常鲜明的给我们的幼儿教育指明了方向。《规程》总则第五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二十六条:“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4.政策依据

(1)1988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首先将养成教育提高到重要的高度,并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2)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小学从行为习惯入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更应该注重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课题具体目标:

1.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和要求,建立符合本园幼儿实际的行为规范细则,使在园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情感、认知、能力等诸方面的协调发展;

2.探讨在幼儿园进行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提高幼儿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如采用环境教育法、身教法、言教法、榜样法、行为评价法、心理定势等方法,通过一日活动、家园共育、常规教育、随机教育等途径,对实现养成教育目标有实用价值,并提供可借鉴经验的操作范式。

3.激发教师探索并形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评价体系,优化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幼儿培养目标:

生活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睡眠习惯、如厕习惯、饮食习惯、进餐习惯、整理习惯,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常规。有独立做事的意识和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卫生习惯培养目标: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初步的卫生常识和技能,逐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获得预防常见病的简单知识,初步培养幼儿不怕伤痛、乐于接受预防接种和疾病的态度及行为。

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好问乐学;培养幼儿的注意力,爱动脑筋培养幼儿遵守学习纪律,具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坚持性;培养幼儿学习时能与同伴互助、共同分享。

交往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习惯。与人交谈合乎情理,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主动地参加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理解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运动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活泼、开朗、勇敢、克服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协调发展,增强其体质。

安全行为培养目标:培养幼儿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了解生活中的安全标识,了解身体主要功能及重要性等的自我保护常识,养成集体活动中的规则意识,了解户外活动中的保护方法。

品德行为培养目标:培养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培养幼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能主动参加各项活动,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培养幼儿尊重、真诚、友善的优秀品质。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在幼儿园进行养成教育研究,探索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我们将课题分解为三个子课题:

1.生活活动中养成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2.游戏活动中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教学活动中养成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我们的三级子课题没有固定研究内容,根据年级组课题和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灵活制定,短的可以一学期、长的可以一学年或更长时间进行研究。我们的课题研究模式为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以横向研究为主。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结合每学年幼儿的教育目标,设计调查表,由家长和教师根据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给予评分,调查了解幼儿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养成状况。

2.观察法:教师不加任何干预,对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活动及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幼儿的想法、看法和做法。

3.行动研究法:结合实验过程中的评估情况,边实验边调整目标,旨在指导实际的工作。

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对班级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对若干个个案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5.问卷调查法:广泛收集教师、幼儿、家长以及社会对幼儿行为规范的调查报告,并发放问卷,就幼儿家庭基本情况及幼儿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观念、方法、教育内容等问题,对家长进行调查,并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把幼儿的行为、要求放在教育第一位,使不良的行为得到及时矫治。

六、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启动阶段(2011年2月—2011年8月)

1.建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制度。商讨课题方案的设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2.确定课题研究的计划和实施方案。

3.分别制定养成教育调查问卷,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4年8月)

全面开展课题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并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和分析。

1.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2.充分挖掘五大领域教育活动内涵,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开展养成教育。

3.在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探讨方法与途径。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第三阶段:反思总结,整理结题阶段(2014年9月—2015年6月)

对抽样幼儿进行后测,将前后结果比较分析,检测实验结果,汇总资料,分析总结,写出结题报告,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课题实施的保障:

1.人员保障。园长亲自主持课题,有领导的支持是开展好课题研究的有力保障。课题核心组成员均是教育科研的骨干教师,经验丰富,擅长于课题资料的积累与经验的分享,研究的合作。

2.制度保障。课题研究按照具体的制度严格执行,一是课题参与者必须遵守《幼儿园课题研究制度》,二是课题参与者必须明确《教科组成员职责》并遵守《幼儿园教科研活动常规的基本要求》。

3.经费保障。制定《幼儿园教科研奖励机制》,课题研究有成果者一律按奖励机制予以奖励,学校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科研成果奖励;鼓励教师学历进修,按标准进行报销。

4.时间保障。为保证课题的研究质量,课题研究小组每两周进行课题研究例会,反馈阶段研究情况,布置新的研究的要求;每周园计划中列出课题研究的内容要求;逢双周二教科研活动时上提出课题研究要求;课题核心人员分别负责各年级组的研究进程,保证年级组各阶段课题研究计划的落实。

5.资料保障。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等各条线的课题研究资料分别定点到人,由教科室人员分别与年级组挂钩,保证每阶段、每年级组的资料反馈到位、分析到位,保证资料的质量与数量。

6.理论保障。定期聘请幼儿园课程研究专家给予课题实施建议;定期由教科室负责收集课题研究理论信息下发给教师,指导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二)课题具体实施途径与方法:

1.主题活动,养成的氛围。

在主题背景下实施养成教育,有利于系统、科学、全面地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将养成教育贯穿于主题活动中,充分挖掘主题活动中养成教育的元素,在制定主题计划时将主题的养成教育价值分解落实到主题实施的各个环节,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幼儿以积极的态度为先,主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健康个性的形成,为高尚的品格修养奠基。将在生活中孩子的不良习惯纳入主题教学活动中,如:小班孩子经常会发生午睡尿床的问题,针对问题我们开展了《午睡中的小便》的活动,使孩子知道了虽然是午睡时候,如果有尿意就要上厕所,通过活动,孩子们尿床的问题逐步解决了。又如:根据中班孩子不愿做值日生的情况,挖掘了《值日生》的活动,使孩子知道值日生有哪些工作,感受到为集体做事是件快乐的事情,激发孩子做值日生的愿望。

2.一日活动,养成的精髓。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皆教育,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与幼儿一起制定合理的行为准则并渗透于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做到与环境的整合、与区域活动的整合、与主题活动的整合、与随机教育的整合、与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整合、与幼儿户外活动的整合、与幼儿生活常规的整合等。通过这些活动的整合,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终身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将一日活动各环节作为实施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注重从观察习惯养成外在行为入手,深入分析原因,探讨适宜的训练方法。并结合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特点、需要,梳理了我园幼儿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并按小、中、大三个年龄段进行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年龄班的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中,使各班级教育研究既有章可循,又可按本班实际不断随机自行调整。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一个人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往往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也更愿意接受和遵循规则和制约。一次良好的角色游戏,犹如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小社会,幼儿在交往中必须协调与伙伴的关系,学习自己处理游戏中的纠纷,调节自我,理解他人,从中体验社会生活准则,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比如:选择游戏时必须学会互相商量与谦让;银行游戏中,顾客需要遵守排队等候的规则,银行职员需要有礼貌地招待顾客,领钱、存钱账目要清楚,培养了做事认真的好习惯。美工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具有创造意义的游戏。幼儿活动时,有时需要几个同伴来完成某项作品,他们会学会商量与协调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表演游戏时通过扮演角色,运用动作、语言和表情再现文艺作品或生活内容,有些表演游戏本身就包含了养成教育的内容,如“小猪变干净了”中就有爱清洁讲卫生的教育内容。其他的如体育游戏、棋类游戏、自由游戏等等都需要规则的遵守。

3.环境创设,养成的强化。

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养成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教师所创设的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更为积极有益。我园倡导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积极营造“自主、体验、互动”的生活化的养成教育环境。我们从尊重、关注、爱护幼儿出发,积极主动、言传身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情意交融、愉悦温馨的人际环境,促进幼儿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中成长。在幼儿园中走廊、楼梯、教室、盥洗室、游戏与区域、各个专用室都有养成教育内容的体现,让幼儿时时处处都身处良好的教育环境之中,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遵守秩序,由他律变为自律。如班级环境创设更是根据每个班孩子的特点,活动区外小班的脚印、中班的圆点、大班的数字,暗示着活动区的人数;书架旁有孩子们自己制订的读书规则;墙饰中有图文并茂的进餐要求;门旁小心挤手、盥洗室里小心摔跤的安全标志,是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的,教室内的喝水区、盥洗室、主题墙、区域活动都有养成教育的图文痕迹,明确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园内环境的创设,如上下楼梯口一旁的小脚印就像一位小小领路员,悄悄告诉孩子们:上下楼,靠右走;前楼西楼梯的墙面上布置了养成教育系列图文介绍;前楼东楼梯的墙面采用的是传统的剪纸、皮影戏、十二生肖装饰和童趣农民画;后楼东楼梯墙面创设了十二幢古色古香的江南民居,里面布置了剪纸、风筝、青花瓷等手工制作作品;南北向的走廊是我们的民间游戏长廊,介绍了十几种传统民间游戏的玩法,并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孩子们可以在这个长廊里尽情玩耍,体验民间游戏的快乐,让幼儿了解、熟悉进而喜爱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4.教师言传,养成的深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儿童有重要影响。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给幼儿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教师的潜移默化长期熏陶下,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5.家园合作,养成的优化。

养成教育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而且需要教育的一致性和不断强化,仅仅靠幼儿园的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是幼儿的启蒙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家园合作是优化养成教育的必要途径。我们首先应该与家长达成共识,转变家长的观念,使家长认识到幼儿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性,使家长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中落实。其次,利用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宣传指导活动,采取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短信平台、网页等手段使家长掌握简单易懂的基础知识和可行的教育方法,使之默契配合,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1)充分发挥家长园地、家校路路通、班级网站的作用。

家长园地与班级网站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一个窗口,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两个阵地。通过这两个窗口,我们及时向家长介绍一些先进的教育经验、及时公布教学目标、计划与内容,适时做好家园沟通工作。我们通过主题活动、每周教学计划、育儿常识、养成儿歌、请您关注、周星宝宝等栏目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一些方法,了解幼儿园近期的教育教学内容,行为习惯培养的阶段目标等,更好地配合老师做好教育工作。

每个班根据自己课题研究内容,在班上开设“养成教育”家园共育一栏。其中的内容包括:“本月养成教育点”、“习惯养成儿歌(或歌曲)”、“本周习惯进步之星”等等,让家长及时了解班里的养成教育情况及要求,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以便更好的配合教育。

(2)开展亲子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来,密切孩子与父母讲的亲密关系,感受大家庭与小家庭之间的其乐融融。如我们开展了亲子环保小制作,在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制作的过程中发现废物是可以利用的,只要做个有心人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在制作的过程中拉近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既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又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还有我们开展的常熟尚湖亲子一日游活动,在风景优美的尚湖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亲子小游戏,在游戏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让孩子感受父母浓浓的爱意。

(3)幼儿成长档案。

成长档案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的,记录下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孩子的习惯特点,并调整好自己今后的教育方向与重点。在成长档案上,教师也会留下对孩子行为习惯与近期表现的评价,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适时作出教育调整。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活动。

家长会、对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家长学校等,依托这些家长活动,我们真正将家长带动到我们的课题研究中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课题,只有取得家长的信任,我们的课题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家长了解了我们幼儿园养成教育课题实施的目标、方法与途径。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我们对家长也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通过上述的家长活动,我们一起进行探讨与交流,对于家长的困惑我们一起释疑解惑,让家园共育形成一体化。

6.每月活动,养成的延伸。

每月确立一个活动重点,形成系列专题活动。如“好行为、好习惯”故事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月、“我爱吃蔬菜”饮食习惯月等等。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的教育活动。如重阳节开展的“爷爷奶奶你们好”,带领幼儿到敬老院慰问那里的孤寡老人,为他们表演节目、捶捶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从小培养幼儿尊敬孝顺老人的良好品质。学雷锋月开展“我向雷锋叔叔学习”活动,在幼儿园可以帮助同伴,在家可以帮助家人,在社会中可以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

7.社会实践,养成的拓展。

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社区,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幼儿认知和行为的统一。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年龄段,小班充分引用园内资料以兼容性的游戏为主在园内开展活动,中班以社区中的理发店、超市、医院等为参观对象,让孩子在自主观察中发现周围人与我们的关系,并以角色游戏为主要表现内容,将文明习惯和游戏有机对的结合。大班则以公共规则为习惯的主要内容,走进社区进行宣传、交流、对话等,以增强幼儿的社会意识。

8.记录观察,养成的巩固。

受家庭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自身需求存在着客观差异,教

师只有通过仔细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帮助,才能从根本上使全体幼儿共同进步。记录的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表格记录。对每个幼儿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行为进行跟踪观察和纪录,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轨迹,作为制定培养措施的依据。

(2)随机记录。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教师随机地观察个别幼儿,可以检查幼儿行为发展的基本情况,也可以督促教师的保教行为。发现有突出的良好行为,应进行表扬,激励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进一步约束。

(3)案例记录。对个别幼儿的言行举止等进行详细纪录,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地积累,为及时调整教养目标、教育方法等提供依据。

八、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

1. 创“芝兰之室”,发挥了环境的陶冶作用。

孔子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我们结合习惯培养内容和年龄特点,创设了渗透习惯培养的走廊环境墙面环境、楼梯环境、教室环境、游戏区域环境等,我园以民间游戏为特色,在东楼梯的墙面上,布置了具有民俗风味的年画、剪纸和皮影,让幼儿浸润在民间艺术中;西楼梯墙面上,利用养成教育的绘画,让幼儿耳濡目染;在教室环境上,每班结合自己班级微型课题,形成了有特色的养成教育环境,如:厕所的洗手池上,每班都有特色的正确的洗手步骤图;游戏环境上,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不同的游戏区域,如:小班的喂小动物,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中班的阅读区域规则,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安静看书;大班的值日生,让幼儿增强责任意识等。每个学期,我们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幼儿园空间设置,结合班级情况,创设利于幼儿积累方法的标识环境、步骤环境和评比环境,有力推动了园本化环境的发展。

2.建“研究小组”,发现了幼儿养成教育特点。

五年的课题研究,我们逐渐在实践与理论中摸索,探寻着在养成教育中孩子们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渐渐地发现了幼儿养成教育特点。

(1)被动性:由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抽象思维能力、自我意识、控制能力、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较差,他们的行动常常受到周围具体情况的影响,处于被动状态,需要外力的帮助,因此,他们的习惯形成具有被动性。

(2)反复性:幼儿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并且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具有模仿的特点,他们通过模仿学习行为习惯,因此,需要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渐进性:幼儿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粗犷到细致,逐步积累逐渐定型。

(4)后天性:良好的习惯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我们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防止不良习惯的形成。

(5)可变性:习惯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但这种稳固性不是绝对的,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即使已经形成的较为牢固的不良习惯,也是能改变的。

(6)情境性:习惯在相同的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养成某种习惯后,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

(7)自然性:自然就是不假思索、不用思想去控制的行为,这是习惯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做一件事情还要专门的思考和不断的努力,表明习惯并未真正养成。

3. 设“年级特色”,帮助幼儿养成了良好习惯。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将幼儿园大课题,细化为三个年级的年级组课题。五年的课题研究中,小中大年级组的老师们根据自己年级的课题和本班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子课题,课题研究逐渐形成“年级特色”。

(1)小班幼儿的生活习惯显著提高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识靠行动,在我们课题研究中,充分考虑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年级组课题确定为:生活活动中实施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利用故事、儿歌和小竞赛的形式,帮助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通过课题后测,我们发现孩子自己吃饭的比例提高了;能吃一些自己不喜欢吃的蔬菜等。学会了排队喝水不争抢。每天吃完午饭能自觉的漱口、擦嘴。午睡起床后能学着自己穿衣服……由此得出:小班孩子的生活习惯发展倍增,无论是幼儿自理习惯还是卫生习惯,都有飞跃式的进步。

(2)中班幼儿的文明习惯逐步稳定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中班幼儿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幼儿游戏能力与水平都有所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性游戏也逐步发展起来,所以,我们将中班年级组的课题定为:游戏活动中实施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在中班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将良好习惯培养渗透在游戏中,利用各种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合作、礼仪、谦让等好品质,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树立规则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同时,利用各种创造性游戏,让幼儿在角色的扮演和生活各种活动的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文明的重要性,提高了孩子的文明行为习惯。社区的利用、多种游戏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中班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3)大班幼儿的学习惯初步形成。

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我们遵循着孩子发展的特点,结合“幼小衔接”,认为学习习惯对他们来说极其重要,能为他们入小学做好学习上的准备。因此,我们将大班年级组课题定为:教学活动中实施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在活动中我们抓住生活中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关注幼儿的自主学习和集体学习活动,关注幼儿日常的学习习惯行为,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在幼小衔接”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可以看出学习习惯的定位、活动的情境、个别化的渗透对孩子学习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园内开展丰富的活动同时,我们利用地理优势,这里有江苏省最大的动迁社区“蓬曦园”作为后盾。五年来,我们积极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社区活动经验。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外出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还较弱,因此充分引用园内资源以兼容性的游戏为主在园内开展活动;中班以社区中的理发店、超市、医院等为参观对象,让孩子在自主观察中发现周围人与我们的关系,并以角色游戏为主要表现内容,将文明习惯和游戏有机对的结合;大班以公共规则为习惯的主要内容,走进社区进行宣传、交流、对话等,以增强幼儿的社会意识。

4.成“新型模式”,摸索出养成教育的新途径。(具体见课题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5.着“细节管理”,形成了系统的评价体系。(具体见课题评价表)

6.立“身正之师”,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养。

1.切身实践各种教育方法,提高个人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五年的课题研究与学习,教师们通过开展研究前查阅大量课题资料,设计课题方案,逐渐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提高。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反思。

2.形成以年级、班级为单位严谨的科研氛围

在课题初始阶段,教师根据各自课题所要达成的目标设计可供观测的测试分析表格,并对班级幼儿进行前、中、后阶段的测试,以了解研究策略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每两周我们定期开展教科研沙龙活动,教师将在课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拿出来交流,大家一起探讨,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的教师也注意观察和记录孩子们的当下表现,拍摄每次课题研究活动的视频和照片,在每次课题实践活动结束后,我们会通过年级组集体交流的方式,对每个活动中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了解他们在此次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阐述活动设计的思路以及此阶段研究的重点。通过集体研讨,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进一步完善所承担的课题。

7.作“珠璧之合”,改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

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长们渐渐转变了观念,形成和谐统一的家园教育氛围;其次,各班在家长园地、班级博客中推出“养成教育”专栏,提出阶段性的培养目标,向家长推荐“养成教育”的好点子、好方法等,让家长们对养成教育看得见、摸得着;再次,研究课题时,我们做好定期与随机的家园沟通,利用家校路路通、幼儿成长档案、课题观察记录表、教师博客留言等交流幼儿在园、在家情况,肯定进步、鼓励良性发展,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我们统一教育理念,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8.塑“园本特色”,形成了系列的课题成果。

经过五年的课题研究,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园养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课题方案获得师陶杯论文评比二等奖;组建了一支教科研队伍,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勉意识增强,在不断地摸索中规范了课题的研究方法,并积累了一定的理论资料,如:幼儿园现有园本“养成教育教学活动汇总”、“养成教育案例集”及“养成教育儿歌、故事、绘本集、论文集”等,形成了一定的园本特色。园刊自创刊以来,获得多次好评,12年和13年连续获得教育科研刊物评比特等奖。自课题研究以来,我们有上百篇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多位教师在各级各类评比活动中获奖或进行展示活动。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虽然课题即将结题,我们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也获得了一定的宝贵的经验、心得和有价值的规律,但是在研究中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1.养成教育内容广泛,我们所做的研究还很粗浅,要做好长期工作。养成教育作为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靠一两年就能做好,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具有反复训练性,首先要幼儿园和教师不厌其烦,把教育活动做足做细,营造养成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充分调动全园的力量加倍关注和努力。

2.怎样将研究从实践层面上提升到理论层面上;

3.进一步丰富园本教学内容。挖掘开发养成教育资源,优化养成教育环境,创新养成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开拓更广阔的养成教育空间。

4.继续深化研究,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和评价办法,针对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养成教育实效。

白驹过隙,在这五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蓬幼的所有老师默默耕耘,兢兢业业的坚守着。回首这五年,我们一起走过,从开题时的激动,到成立小组开展研究;从各班确定研究内容到一步步修改完善课题;从中期研究展示到后期硕果累累,都离不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虽然课题即将结题,但我们依然会用这份热情,将蓬幼发展的更好,让孩子们快乐健康的成长。

 


2019年7月30日 15:52
浏览量:0
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