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年级组课题方案(2017.2)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研究方案    中班年级组课题方案(2017.2)
当前位置:

2017年06月03日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昆山开发区蓬朗幼儿园  中班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贯彻《纲要》、落实《指南》精神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为我们开展《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的重要依据。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探索将教学游戏化,教育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把游戏融汇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充分体现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为幼儿提供平等表现机会,使幼儿的能力、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让幼儿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积极探索、主动活动、思维活跃,因此在幼儿园适时、合理地开展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2.幼儿发展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继续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秀分子”。亚里士多德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人的一生是由无数的行为所构成的,行为优秀不是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健全人格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地与空间、材料、玩伴相互作用的情境性活动,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经过中班一学期的游戏生活,幼儿在安全意识、合作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进步。本学期同上学期一样,以在游戏中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为主,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将幼儿安全意识、合作交往能力、创造力等的培养贯穿于游戏活动中。

3.幼儿园特色发展的需要。

民间游戏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其内容、挖法与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使民间游戏的开发和运用还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往往停留在浅层次尝试阶段,还不能和其他课程一样深入有效地开展,其丰富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实现。因此,幼儿园要加强民间游戏的实践研究,探索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高游戏活动质量,切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现状。

从实践调查表明,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从教师、家长的角度看:教师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而忽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缺乏灵活、多样、开放的教育教学形式;缺乏现代教育的观念;缺少利用现代科技改进教育方法手段。如上网查找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缺乏有效教育资源的利用,如家长、社区的资源。从家长的角度看:过早的定向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灌输,期望的是孩子学会念几首儿歌、会写几个字而忽视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缺乏与幼儿园的交流与互动。从幼儿的角度看,主要的问题有:幼儿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缺乏自主的探究精神;幼儿与物交往的机会多于与同伴交往;缺少走出课堂教学,到大自然和社区去学习的实践活动等等。有鉴以此,力求通过“活动整合课程”的实践研究来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并带动整个幼儿园工作的改革。

(二)研究价值。

近十多年来,在国外学前教育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如美国的“早期开端”、新西兰“新课程方案”,特别是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学”,它强调的是从儿童出发,选择符合儿童天性的主题来实施活动整合课程,并在预设的计划中,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允许生成课题。国内如南京、上海、台湾在几年前就开展了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研究,是以“活动”、“整合”来建构课程的主要形式,依据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主张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而不能将他们单一化。在新教材实施以来,各地幼教研究会及幼儿园也纷纷对“活动与课程整合”进行探讨与研究,这些教育改革的共同点就是“以儿童发展为本”,将课程改革的研究视为教育研究,视课程为连接实践与理论的一个桥梁。

伟大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我们不能把幼稚园里的课程象大学的课程那样独立,什么音乐是音乐,故事是故事,相互间不发生影响。应把幼儿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因此,为顺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潮流,立足于国际视野,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步伐,我园不失时机地提出“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游戏是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基本活动,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功能已成为教育者共识。《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应富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占据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游戏中,幼儿精神状态轻松投入,能力强的孩子能自选角色自主交往,还能克服种种困难。

福禄贝尔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是幼儿的最爱,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工作”。根据游戏的特征,可将游戏划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创造性游戏即幼儿自发自主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在这些游戏中幼儿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创造性的进行的。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问题,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身心获得充分的、健康的发展。有规则游戏即教学游戏,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为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而编定的、以规则为中心,大都带实物或有情节的游戏。可让幼儿自选进行,也可以将其用于专门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主动性,使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游戏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1.游戏是主动自愿的非强制性活动。如前所述,游戏得以引入幼儿生活的目的是幼儿本身的内心需要,是幼儿参与成人生活欲望的一种满足。完全是幼儿主动、自愿进行的活动,这种内在的参与动机正是培养幼儿创造力所需要的。

2.游戏是自由、松散的活动。只有游戏者能动自主地参与到游戏中,游戏的目的才能被实现,因此游戏强调游戏者的参与性,强调游戏者的自主性。同时游戏没有严格的规则,并且往往伴随着快乐和愉悦,整体气氛是自由、松散的,能够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民主、宽松的气氛。

3.游戏是虚构的,具有较强的易变性。游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会生活的模拟,但它本质上是虚构的,这种虚构使得游戏可以根据游戏者的意愿进行改变。游戏者主导游戏的进行,对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进行扩展和丰富,从而使游戏具有易变性,也就是可塑造性。这种易变性为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新《纲要》与《纲要》的精神的需要。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注重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以上论述反映了幼儿教育课程整体观的导向。而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强调的是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树立一日活动都是课程的整合观,将课程融入幼儿一日生活、游戏、学习之中,使幼儿在学习、生活、游戏过程中整体、和谐、全面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概念的界定。

课程游戏化: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实施活动。课程实施的途径有很多,所谓课程游戏化不是把幼儿园所有活动都变为游戏,而是确保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同时又可以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也就是说,专门的游戏活动时间要确保。确保是指幼儿每天有自选活动的机会,能自选游戏,自由游戏时间应得到保证。

幼儿园游戏活动: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

养成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劳动等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定型,从小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能更好地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时间,睡眠习惯,排泄习惯,饮食习惯,进餐习惯,整理习惯等,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常规。有独立做事的意识和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初步的卫生常识和技能,逐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获得预防常见病的简单知识,初步培养幼儿不怕伤痛、乐于接受预防接种和疾病治疗的态度及行为。

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好问乐学,爱动脑筋勤于思考。培养幼儿遵守学习纪律、具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坚持性。培养幼儿学习时能与同伴互助、合作和分享。

4.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与人交谈和讲话的礼貌习惯、合乎情理。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理解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规划。

5.培养幼儿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了解生活中安全标识。了解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及重要性,懂得自我保护常识。养成集体活动中的规则意识,了解户外活动中的自我保护方法。

六、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中班年级组全体幼儿。

(二)小课题。

根据课题全面研究的需要,产生了以下六个小课题。

1.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3.在创造性游戏中注重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

4.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5.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协作交往能力。

6.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

七、课题研究方法。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点,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并以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为辅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一)行动研究法:在调查和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培养中班幼儿游戏中的养成教育的计划,积极实施,不断改进措施,实现预期目标。

(二)观察法: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材料使用、操作习惯、相互合作等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和分析。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及时改进,调整教育手段和方式。

(三)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借鉴和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四)个案研究法:在面向中班幼儿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个别特殊幼儿的发展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方式和内容,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别。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课题组将落实以下措施:

1.注重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2.创建环境,营造氛围。

3.科学指导,及时检查,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首先,要做好班级幼儿的指导;其次,随时检查,及时改进;最后,注重个案分析,总结教育经验。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2月)

1.确定实验研究对象和研究人员。

2.理论学习,搜集有关资料。

3.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2017年3月—2020年8月)

1.适度调整,积累资料。

2.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使其更具操作性。

3.总结初步的成果,进行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0年9月—2020年12月)

1.汇总研究资料,进行总结。

2.撰写结题报告。

3.进行研究成果鉴定。

十、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1.子课题研究承担着负责实施、改进、收集、整理资料。

2.子课题组组长:胡佳琪

课题组成员:蔡娟、王翠萍、姚苗苗、顾静、徐维晨、郭沈俐、陆静华、周珏、张雪珏、孙盼盼、陆文兰。

3.课题指导顾问:昆山开发区蓬朗幼儿园教科室

十一、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论文、课题实践课、个案观察记录、跟踪记载、影像资料等。


2019年7月30日 15:50
浏览量:0
教育科研